由于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完善,护理人员的缺乏以及中国养老的传统观念,据不完全统计,有近93.59%失能老人都是居家养老。
我们往往只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,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。事实上,与普通老年人相比,他们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那么,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应对残疾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呢?
一是残疾老年人易发生心理问题。
1、黄昏心理
由于自己老了,行动不便,对生活失去了乐趣,对未来失去了信心,对任何人和事都有一种消极、否定的灰色心理。
此时我们要抱着理解和体贴的态度,我们要帮助老人走出阴影,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,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。
2、自卑心理
残疾老年人因病需要照顾,没有其他收入来源。他们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在下降,不再受到尊重和重视。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你会感到失落和自卑,这可以表现为抱怨、抱怨、指责他人或放弃自己。这个时候要多尊重老人的意见,多问他的意见,表现出重视他的态度。
3、不安全心理
与普通老人相比,残疾老人更缺乏感觉,这是个人生存本能的需要。
一方面,残疾老人想接触外界,多与外界沟通;另一方面,他害怕接触外界。他觉得自己被社会和生活抛弃了。他感到孤独和无助。他觉得自己一文不值,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。
其中,家庭环境对感官的影响很重要。当我们每天照顾老人时,我们必须认真、细致、负责,这样老人才能感受到。同时,我们应该耐心地解释老年人的每一项操作,增加他们的感受。
4、恐惧性绝望心理
由于自身身体状况,尤其是短期内身体状况不会改善的情况,残疾老人会对未来产生恐惧,害怕被朋友和他人遗忘,觉得未来是黑暗的。这个时候,如果真的没有人在乎,关注他,他可能会逐渐变得绝望,觉得生活毫无意义,甚至会有温柔的想法。
二是残疾老人的心理护理。
残疾老年人敏感脆弱。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和照顾老年人的情绪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:
1、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
在照顾残疾老人时,一定要多支持,多鼓励,少使用负面语言,以免加强他们的负面情绪。
平常多用,比如“今天精神很好”、正能量词如“好脸色”,从而为老年人建立积极的心理暗示,诱导老年人通过自我欣赏体验健康的快感。老人表现好的时候,多赞美他,肯定他,让他有成就感,有快乐感。
2、耐心倾听
老年人也积极想融入社会,不想被遗忘,不想被忽视。他们更渴望得到更多的关注,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许多老人喜欢唠叨。这个时候,我们要做的就是做一个好的倾听者,及时回应老人的一些话,比如“嗯”、“是啊,等等,说明你在专心倾听,不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不管对方说的话对你来说有多可笑多幼稚,告诉你的都是对你的信任。不要嘲笑他,也不要高调评价他的事情。即使你不同意他的想法,你也应该给他想要的理解和安慰,注意老人的感受。
3、更加尊重和理解老年人
我们应该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特点、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,尊重他们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观念,学会理解他们,而不是刻意改变他们对事物的看法。有代沟的时候,要经常沟通,交流思想,促进相互理解。
和老人说话的时候,要面对老人,说话要慢,说话要清晰,环境要安静,必要的时候要辅以书面交流或者手势。当老人听力不是很好,听不清楚的时候,我们应该不厌其烦地再说一遍。如果家里有什么大事,要和老人沟通,尊重他们的意见。
老年人记忆力不好,常常会忘记一些事情,我们要多理解,少责备,多提醒一些重要的事情。
4、避免大喜大悲
随著年龄的增长,血管硬化,老年人在强烈的情绪下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故。
在老年人的生活中,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快乐的事情或悲伤的事情。护理人员应根据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,教会老年人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,如放松疗法、精神胜利法、合理化等。,以避免强烈的情绪带来的危险,如喜怒哀乐。
残疾老年人的心理比生理更需要照顾。他们比普通人更敏感、更脆弱,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照顾。我们通常需要与老年人沟通,尽快发现问题,帮助他们安享晚年。